胃出血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岁多男孩吃了消炎药后出了一身红疹 [复制链接]

1#

文/河南商报首席记者宗雷宋晓珊记者王苗苗张成诚

说起给孩子喂药,当妈妈的估计没有不抓狂的。

孩子小时,怕呛住。孩子大时,喂不进去。一到吃药就以泪洗面,恨不能全家一起上。

可更吓人的,那就是药喂进去了,却发现出现了危险,甚至用错了方法!

一岁多男孩吃了“消炎药”

出了一身红疹

河南商报医院得到这样一则消息。

一岁多的豆豆由于感冒发烧多日不好,妈妈自行在家给他吃了些“消炎药”,没承想,第二天孩子竟然出了一身红疹,不停用手抓挠。

“是药疹,赶快停药,建议留院观察治疗。”医院皮肤科,医生仔细询问病史后,告诉豆豆妈。

啥是药疹?还需要治疗?有这么厉害吗?

药疹,通俗来讲就是在用药后,引起的一种皮肤黏膜过敏反应,又称为药物性皮炎。多种用药方式包括口服、注射、外用、栓剂等,都可以引起药疹。儿童肌体脆弱,高发于成人。

医院东区皮肤科负责人张嫦娥介绍,药疹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可以表现为局部皮肤的瘙痒、轻度红斑,重者可以波及全身多个脏器,全身皮肤剥脱,引发肝肾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医院接诊的药疹患儿,小到几个月,大到十几岁,有的孩子初发不严重,随后出现大面积皮肤剥脱,出现超敏反应,需要紧急抢救。”张嫦娥介绍。

这几类药引起药疹概率较大

吃了药出药疹了,是因为药物不合格吗?其实并不是,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能引起药疹,只是概率不同。在众多药物中有几类药,引起药疹的概率较大,例如:

(1)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头孢等;

(2)解热镇痛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

(3)抗癫痫和镇静催眠类药物:如苯妥因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

其余的如治疗痛风的药物、血清制剂和疫苗类药物、中药和一些复方制剂等,都有可能引发药疹。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与服药者体质有关,有些孩子本身是过敏体质,发生药疹的概率就会高一些,情况也会更严重。有的药疹还会与孩子当时处于疾病状态如病毒感染有关。

怎样能减少和避免药疹发生呢?

首先,对于服药后发生过过敏的药物,家长一定要谨记,避免接触和使用已经过敏或与过敏药结构相似的药物。

日常中切勿随意给孩子用药,不少患儿发生药疹是因为感冒发烧在家随便吃药,结果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

用药后提高警惕,注意是否出现皮疹、红斑、瘙痒等症状,一旦出现则应立刻停药,并及时就诊治疗。

不同剂型所面临的问题,也需当心!

糖浆剂说到糖浆剂,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小儿咳嗽糖浆、小儿智力糖浆等。

因糖浆剂含糖量高,含糖量不低于45%,口感好且味道适宜,所以一直以来备受生病的宝宝儿童喜爱。

开启后的糖浆液一般不宜长久贮藏,夏季不超过1个月,冬天不能超过3个月,而再次服用时,家长应该对着光线看一下糖浆液,看溶液是否依然澄清,如果出现大量气泡、絮状混悬物、沉淀物或变色、结晶,那就表明糖浆液已有酸败现象,不能再服用了。

此外,口服混悬剂使用前要记得摇匀。

分散片这里说的分散片,包括头孢地尼分散片、头孢丙烯分散片等。

其实不少家长对分散片有些排斥,别说给宝宝吃了,有的家长都不喜欢吃片剂,就因为觉得片剂硬,很容易卡住,但其实,分散片可在水中迅速崩解,就是专门用温水化开送服的,而对于那些服药剂量不足整片的,家长也可以把片弄碎用水给宝宝送服。

泡腾片泡腾片,如牡蛎碳酸钙泡腾片等,是利用有机酸和碱式碳酸(氢)盐反应做泡腾崩解剂,置入水中,即刻发生泡腾反应,生成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状如沸腾。

因此,使用泡腾片时水温不宜过高,40℃左右就行了,可以将一次用量的药片投入温水中,等气泡完全消失、药物全部溶化后,再摇匀服下。

需要注意的是,泡腾片不适宜用茶水或饮料泡服,以防出现化学反应,此外,千万不能直接吞服,否则会引起患儿窒息。

咀嚼片当医生给宝宝开了咀嚼片,如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等,服药时,家长应该叮嘱宝宝,要在口腔内充分咀嚼服用咀嚼片。

咀嚼片还是推荐3岁以上有咀嚼能力的儿童使用。

胶囊剂有些胶囊是缓释胶囊或控释胶囊,必须完整吞服,才能使药物以均衡的剂量释放,发挥最佳药效。

有些药物在胃中容易被破坏或对胃有较强刺激性,常制成肠溶胶囊,以确保胶囊到达碱性的十二指肠内才溶解。如果把这种胶囊剥开外衣吞服,会降低甚至失去药效,并增加对胃的刺激性,甚至引起胃出血。

如果宝宝吞服困难怎么办呢?把胶囊剂换成易于冲服的颗粒剂。

缓释片、控释片、肠溶片一般情况下,这三种药物均需要整片吞服,不能掰开、嚼碎或碾碎。

其中,肠溶片要饭前吃,为的是便于药物尽快进入肠道,尽量减少在胃中的停留。

总的来说,不同剂型的药品有不同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这也就告诉咱们各位宝亲,在给宝宝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