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比较好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年12月初的一天,医院急诊室迎来了一位耄耋老人。从家属焦急期盼的眼神中,接诊医生知道情况有点棘手。
接诊后,经过一番检查,医生发现老人的全身静脉已经基本固化,连注射器都刺不进血管。经过一番会诊,医生们突然发现,这不医院治疗的那位嘛,只不过现在已经发展成胃癌了。
很快,医生开了点药便赶紧“动员”老人回家了,对家属要求抢救的行为也置若罔闻。
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心灰意冷的家属刚医院通知,要再把老人接回去治疗,还要给安排高规格的单人病房。家属顿时有点摸不着头脑,之前死活不收,现在又急着要回去抢救?这里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红色特工董健吾(.1—.12)
原来,医院之前不愿意接收和抢救老人是有人举报他历史身份不干净,“做过好事,也干过坏事,干过革命也干过反革命”。医院看来,他已经行将就木,吃点药就行了,这样对待已经算是从宽处理了。
医院为何又单独派人将他接回去救治呢?这戏剧性转变的一幕,得多亏一个人的出现——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记者斯诺。老人当年有恩于斯诺,因此斯诺这次来华后点名要探望自己的这位老朋友。为了不使场面过于难堪,这才又赶紧把他接回去抢救。
美国记者斯诺
可即便是这样,斯诺也没有来得及见自己老朋友最后一面。到医院不久后,12月12日,老人黯然离世。
这位老人,便是曾收养过毛泽东的儿子、掩护过大量共产党员、护送过美国记者斯诺去延安,隶属于中央特科的红色特工——董健吾(.1—.12)。当年,出于保密性和安全性考虑,中央特科成员大多是单线联系、通常也没有档案。再加上某些原因,导致后来董健吾对自己的红色特工身份一直隐藏较深,当时也没有太多解密资料,才导致他受到这样的对待。
中央特科旧址(武定路弄14号)
直到后来,党的早期领导人、在统战部工作的李维汉同志亲自证明了董健吾的革命和潜伏经历,才让大家了解了他不为人知的过去。只是,这位老人已经去世整整八年了。
原中共统战部部长李维汉(-)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长期战斗在隐蔽战线,做出巨大贡献的红色特工波澜起伏的一生。
基督教学校的爱国高材生
年正月初五,在上海青浦一个普通的基督教徒家里,一名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董健吾。董健吾的家境还算殷实,祖父早年读过不少书,肚子有点墨水,辗转几个地方担任过县令;祖母沈氏的家族是做沙船生意的,在上海滩也有点名气。
沈氏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信仰上帝,年幼的董健吾受她的影响很深。在她的影响下,董健吾从小便在教会学校读书,后来还非常争气地考入了当时上海著名的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与后来担任民国财政部长的宋子文成为了同窗好友。
号称“东方哈佛”的上海圣约翰大学
时任校长、美国人卜舫济十分喜欢聪明伶俐的董健吾,经常邀请他和一些学生去自己家里做客,共同畅谈理想抱负。董健吾虽然学的是理科,但在文学和哲学方面也很有天赋,此外,他还喜欢体育运动,可以称得上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卜舫济也一直将其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悉心培养。
美国传教士、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
年5月,上海日商资本家无故停发工人工资,并且打死打伤维权的工人。这一无耻行径引发了上海工人的大罢工,继而形成了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全面抗议运动。
董健吾所在的教会学校也闹起了罢课,但身为美国人的卜舫济不想掺和中国国内的事情。他下令学生提前放假,不给他们聚集闹事的机会;此外,他还派人撤了师生为纪念抗议运动中死难工人而设立的灵堂。
五卅运动中上海工人大罢工
卜舫济的行为让董健吾看清了这位基督教牧师的为人,虽然他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但在民族大义面前,董健吾选择了后者。
接下来,愤慨的师生们降下了校园内的美国国旗,董健吾带头在上面签名“永不回校”后便毅然离开了学校。离校后的董健吾去上海的圣彼得教堂当了一名传道布教的牧师,而牧师这一超然事外的身份,也为日后他的潜伏生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危难之际毅然入党
北伐战争打响后,身在教堂的董健吾心却在当下的时局。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年在圣约翰大学的同窗、共产党员浦化人约他一起去西北军阀冯玉祥的部队传教。
浦化人
冯玉祥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唯独信仰基督,人送外号“基督将军”。董健吾的大名冯玉祥早有耳闻,一见到他便是嘘寒问暖,让他担任自己的秘书,同时捎带着教自己的妻儿学习英文。
在冯玉祥军中,董健吾遇到了那个将他引入共产主义道路的人——共产党员刘伯坚。
当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刘伯坚担任冯玉祥部政治部主任,他看出董健吾是可造之才。于是便经常找他聊天,董健吾极富正义感、同情劳苦大众的优良品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共产党员刘伯坚
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围捕共产党员,白色恐怖开始笼罩上海。对于共产党员,冯玉祥没有蒋介石那么极端,他采取的办法是将共产党员“礼送”出他的部队。
其实在内心深处,冯玉祥还是欣赏董健吾的,相同的基督教徒身份让他们彼此有了许多共同话语。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冯玉祥唯一能做得就是保证董健吾平安离开。
收拾好行囊临出发之际,董健吾曾和浦化人抱怨道:“人家都把我当作共产党,可不晓得共产党还不要我呢!”
“难道你还想加入共产党?”浦化人问道。
“我是认真的,只要共产党要我,我愿意加入。我早就想过了,要救中国,只有靠共产党”,董健吾回答。
董健吾当真就如吃了秤砣铁了心一般要入党。不久后,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刻,在刘伯坚和浦化人的介绍下,这位正值人生壮年的牧师加入了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的潜伏生涯,后人敬称为“红色牧师”。
青年时期的董健吾
“牧师”身份背后的红色特工
年11月,在党的安排下,董健吾以牧师身份重新回到上海地下党的外围组织——互济会从事地下工作。但陈赓起了爱才之心,牧师这么好的身份不用可惜了啊,硬是把他要到了中央特科搞情报收集工作。
从那时起,上海的圣彼得教堂就成为了党的一个秘密接头据点,在这里,董健吾结识了周恩来、翟秋白、李维汉、李立三、张克侠等人。估计国民党的特务也没有想到,在这传道布教的圣坛底下,藏着的全是党的机密文件和刊物。
陈赓大将
抚养毛岸英等革命后代
1年的一天,董健吾收到了一个重要任务:以基督教会和牧师的合法身法为掩护,设立一所幼儿园来收养散落各地的革命人士子女和烈士遗孤。
办幼儿园的钱前期主要由上海的党组织资助而来。当时,为了避免国民党特务机关的频繁搜查骚扰,董健吾还请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了“大同幼稚园”的牌匾。事实证明,这块招牌还是有用的,大同幼稚园前期没有受到什么干涉。
在幼稚园学习的孩子有澎湃的儿子澎小湃、李立三的女儿李力和李竞、恽代英的儿子恽希仲,蔡和森的女儿、杨殷的儿子等等,随着招收的孩子越来越多,再加上党组织经济也拮据,幼稚园的运转遇到了很大困难。
革命烈士澎湃(.10.-.8)
怎么办呢?收养革命志士的孩子是当下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就是砸锅卖铁自己也要坚持下去。
下定决心的董健吾一面在基督教堂中募捐,一面将祖上留在青浦老家的几十亩田产全部卖掉,换了多块大洋,这才度过危机。
1年的一天,董健吾接到地下党组织通知,让他立即前往上海的法国公园接头。在那里,董健吾见到了毛泽民,毛泽民忍着悲痛将毛岸英三兄弟托付给了董健吾,嘱咐他好好照料。
原来,这年11月14日,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在湖南长沙英勇就义,遗下毛岸英(时8岁)、毛岸青(时6岁)和毛岸龙(时4岁)兄弟三人。为了避免孩子们继续遭遇不测,毛岸英的舅母等人悄悄将他们转移到上海,与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从报纸上获知妻子被反动军阀杀害的毛泽东悲痛欲绝,他迫切想要去把孩子转移出来。可他知道国民党这是在放长线钓大鱼,等着他上钩。没办法,抚养三个孩子的重担只能托付给在上海的董健吾了。而董健吾也不负所望,和妻子一道尽最大努力抚养这些革命者的后代。
时间来到年春天,一天,董健吾收到一封恐吓信,警告他不得收留来历不明的孩子,否则以“共党”论处。董健吾知道,自己和大同幼稚园要暴露了。
大同幼稚园旧照
果不其然,不久后就有大批国民党军警和特务来调查幼稚园的基金来源、孩子父母身份背景,甚至还开始调查起圣彼得大教堂。
为了安全起见,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董健吾果断解散幼稚园,将孩子们分批转移到可靠的地方。其中,毛岸英和毛岸青两人(毛岸龙入园不久后,因急性痢疾病逝)由董健吾带到自己家里抚养。
不久后,由于叛徒出卖,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了巨大破坏,董健吾也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由于怕岸英、岸青两孩子暴露,他辞去了牧师的工作,只能靠在家扎点纸花卖钱和孩子们艰难度日,这段困难时期,董健吾记忆犹新。
毛岸英和毛岸青
要知道,在当时的条件下,夫妇俩本来就有自己的儿女需要抚养,再加上毛泽东的俩孩子,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是,董健吾挺了过来,他用尽自己全部力量给了岸英和岸青一个相对安定的童年。
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岸英和岸青一直记得董叔叔对他们的好。建国后,毛岸青曾经在给董健吾的儿子董寿琪的信中写道:
知道你这个分别了十六年的老友的下落,心里真有说不出来的高兴。又知道你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那就更好了。可惜岸英不在,他知道了同样会高兴的。回想起我们在上海,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蒙董伯伯和你们全家对我们的照顾,我和岸英至今不能忘怀
伟人之子的转机出现在年。
宋庆龄的“密使”、张学良的朋友
之前我们说过,董健吾和宋子文是大学同学,一来二去他和宋庆龄也算熟识了。借着这层关系,中央特科安排董健吾负责共产党组织与宋庆龄的单线联系工作。在宋庆龄眼里,这位董牧师为人忠厚,也算个可以信赖之人。
宋氏三姐妹
年元旦的时候,宋庆龄悄悄将董健吾叫到自己家里,递给他一封密信,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务必当面交到陕北的毛泽东手里。
这封信里是什么内容呢?原来,在当时全国上下呼吁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浪潮下,不愿放弃“剿共”的蒋介石给毛泽东写了一封“和谈”密信,打算以政治方法解决共产党的问题。当然,他所谓的政治方法是要共产党接受改编,解除武装。
这件事情是高度保密的,蒋介石心里清楚,宋庆龄可能私下里与共产党有接触,便想让她帮忙将信转交给在陕北的毛泽东。这也就有了开头宋庆龄让董健吾送信的那一幕。
两天后,将密信缝在贴身背心里的董健吾出发了。为了避免路上遇到特务盘查,宋庆龄让宋子文给他安排了一个“中央财政部经济特派专员”的虚衔。当抵达西安的时候,天公不作美,正遇上大雪封路。
不得已,董健吾只得找当时西安的军政长官张学良求助。他与张学良也算是旧识了,之前做牧师的时候两人便已熟络,关系还不错。
在西安,董健吾听自己的大学同学、时任国民党西北禁烟督察处处长的钟可托说,张学良已经厌倦内战,有心抗日,以雪当年之耻辱。据说,张学良曾透出口风:“共产党若有诚意,一同抗击日寇,我愿移樽就教,面商国是。”董健吾一听,求助张学良这事有戏。
在张学良府上,董健吾开门见山:“张将军,我这次来是想和你借架飞机去陕北。”
“什么?你竟敢在这里提这样的要求,你知不知道,单凭你这一句话我就可以以通共的罪名把你枪毙!”张学良厉声说道。
董健吾则显得不慌不忙,“我知道,但张将军难道不愿意抗日吗?将军可还曾记得国仇家恨!我与共产党有点私人联系,只要国民政府肯停止内战,红军这边愿意作出让步,一致抗日。”
董健吾的话正中张学良下怀,刚才他之所以给董健吾扣上“通共”的帽子,就是为了试探一下虚实。现在他放心了,董健吾是诚心想抗日的。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利多了,张学良安排自己的私人飞机送董健吾去了陕北苏区。而也正是董健吾的这一次陕北之行,为后来的西安事变及国共再一次合作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从陕北返程回到西安后,董健吾受到了张学良的热烈欢迎。在张府的接风晚宴上,董健吾得知赵四小姐喜欢明代瓷器。凭借着早些年做牧师时积攒的人脉,他托人寻得了一套明代宣德年间的镀釉彩瓷送给了她。
赵四小姐(赵一荻)
而张学良也不愿意白承这个人情,非要帮董健吾做点啥,算做回报。董健吾想起之前在陕北林伯渠告诉自己的话:毛主席十分感谢你对岸英岸青的收养,当年苏联答应接收一批红军领导人的孩子,方便时麻烦将他们送到苏联。
现在正是绝佳的机会。董健吾顿了顿,对张学良说道:
“承蒙张将军美意,我身边有三个孩子,一个是我的儿子,另两个是收养的朋友的儿子。他们正是读书的年纪,可在上海却有诸多不便。如果有机会,就请你帮忙把他们送到苏联去。”
张学良只当帮朋友个忙,便应承了下来。几个月后,趁着来南京开会的机会,他安排自己的部下、爱国将领李杜将军将三个孩子送到了法国,并最终辗转到达了苏联。也就是在这一年,毛岸英与毛岸青正式开始了他们的苏联学习生涯。
爱国将军——李杜
护送美国记者斯诺去陕北
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会师陕北。面对这股尚显弱小的抗日武装,国民党对其进行了严密的军事与经济封锁。此外,为了从舆论上获得更多支持,国民党发动宣传机器,大肆污蔑共产党与工农红军。
为了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陕北红军,党中央决定邀请外国记者访问苏区。到底该找谁帮忙呢?毛泽东想到了宋庆龄。
年春,对中国人民富有深切同情心的美国记者斯诺专程到上海拜访宋庆龄,表示要去苏区采访。
但从上海到陕北苏区,一路上关卡林立,军警、特务横行,人生地不熟的斯诺如何才能顺利成行呢?宋庆龄想到了一个人——董健吾,他前段时间刚去过苏区,对路途比较熟悉。
靠着宋庆龄提供的信物,董健吾与斯诺在西安的一处旅社成功接头。最终,在西安地下党组织和董健吾的护送下,斯诺成功抵达苏区并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亲切接见。对于董健吾一路上对自己的帮助,斯诺一直记在心里,在自己的《西行漫记》中亲切地称他为“王牧师”。
年,淞沪抗战失败,上海沦陷。日本侵略者与汪伪政府勾结反共,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岌岌可危。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中央特科的大部分同志奉命分批次撤出上海。
可上海的潜伏工作还要继续,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董健吾选择了留下。为了安全起见,上海地下党组织领导人潘汉年让董健吾暂时停止活动,去伪中央警察学校当训育处长,等待时机。
红色特工潘汉年
后来,由于敌伪政府的高压统治,董健吾又一次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虽然暂时联系不到接头人,但他仍牢记自己的使命,利用职务之便多次搭救被俘的新四军战士。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管上海。年4月,董健吾又只身一人说服苏州城防司令厉百川率领两个旅起义,为解放军顺利包围上海立下了首功!
总结
与明面战场的战士相比,隐蔽战线的红色特工更加显得难能可贵,他们的工作性质就注定了无法被掌声和鲜花环绕!战斗在敌人的“心脏”,这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毕竟谁也不知道明天自己会遭遇敌人的何种迫害。
但就是有一批批像董健吾一样的革命斗士前赴后继奋斗在这个看不见的战场。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心甘情愿放弃平安的生活而踏上这条遍布荆棘的道路?
后来我想明白了,支撑他们挺起脊梁负重前行的这股动力,它的名字叫做:信仰!
董健吾的临终遗言“知我罪我,自有公论”,现在每每读来内心仍隐隐作痛。幸运的是,历史和后人已经给出了董健吾最公正的评判:红色特工实至名归!董老永垂不朽!
谨以此文向董健吾同志以及千千万万曾奋战在隐蔽战线上的战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