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男孩当街踹妈妈,保安制止反被吼的新闻,引起热议。
网曝一名男孩在街上按住自己的妈妈,不让妈妈起来,还不断用脚踢妈妈,这位妈妈尝试着爬起来,却又一次被男孩推倒在地。
附近的保安看不下去,上前制止,却被男孩吼了回来:“我打我妈,关你什么事?
孩子踢打自己的妈妈,保安制止,反而吼保安,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很难想象,一个小小年纪就敢对妈妈动手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感恩、孝顺父母,会成为有责任心的人?
而这位妈妈,当街被孩子又踢又打,没有制止,只是默默忍受,任由孩子的脚踢在自己身上。
心理专家李玫瑾在研究了40年的上千例罪案后,曾提出: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一种心理或行为问题,都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这几种教育方式,会造成孩子不懂感恩、不知孝顺、没有责任心。
01溺爱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认为爱孩子,就是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孩子不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们不鼓励甚至不喜欢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爱孩子,就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多么小、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们都会拿出全部力气去达到,去无条件满足。
但,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怎样?
曾经看了一个湖南电视台播的一个节目,一个叫潘杰的34岁的男子,在家啃老十年,相亲59次都失败了,四肢健全,却整天在家里玩游戏。
一不顺心就打骂父母,年迈的母亲中指关节被他砸得留下残疾,右手手臂留有被他殴打的淤伤。
电视台的记者问潘杰:“你母亲有糖尿病伴有很多并发症,这时候这样态度对待母亲,万一哪天母亲不在了难道不会后悔吗?”没想到潘杰只是冷漠地笑了笑,直言到:“我完全冷血。”
而造成潘杰如此冷血对待父母很大的原因,就是父母的溺爱。
潘杰身为家中独子,从小享受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父母一家人的宠爱,他学习成绩还算是优秀,这让父母越发溺爱他。
上了初中,由于迷上了网络游戏,潘杰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即便如此,对孩子无比溺爱的父母也舍不得管教孩子,虽然勉强上了大学,但毕业之后,待在家里,沉迷游戏。
为此,父母对记者说:“不敢劝他不玩游戏,一不高兴他就要发脾气打人。”
心理学说,
孩子小的时候,照料越少伤害就越大,但爱多了又是溺爱,溺爱一样会造成很多恶果。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有一个连环反应:
一、抗挫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现严重的逃避行为,比如逃避在家,不出门;
因为溺爱孩子的父母,任何事情都替孩子想好了,任何事情都替孩子做好了,孩子也习惯了处处依靠父母,但在家以外,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于是,一个习惯了溺爱的孩子会产生深深的受挫感。
这时,他会渴望逃回家里,毕竟,在家里,父母把一切事情都安排好了。
二、他逃避在家中后,脾气很大,很容易对着父母发脾气,严重会对父母拳脚相加。
这是因为被溺爱的孩子,虽然享受着父母的无尽付出,心中却对父母充满怨恨。
其实,他们的怨恨,如果从根本上而言,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的潜意识深处知道,他现在经受不起挫折,没法融入学校和社会等家以外的环境,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过度的溺爱。
溺爱,让他已经习惯了父母帮助解决困难,但是随着他的成长,遇到的困难越大,遇到的挑战就越大,父母能帮他解决的可能性就越小。
比如:父母能帮忙与人相处吗?不能。父母能帮忙他相亲吗?不能。
当父母再也不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让他觉得自己的处境举步维艰时,心中的怨恨就会越来越深,从而把怨恨发泄在对父母的打骂上。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将溺爱称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他描绘说:“这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辛辛苦苦亲手挖掘的。掉进陷阱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
所以说,溺爱不是真爱,是一种对孩子伤害很大的教养方式,那么,父母的真爱是什么?
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
比如,当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去拿远处的一个球时,他的真实需要不仅是要拿到那个球,还必须自己完成。
这时,真爱孩子的父母,不是替孩子拿到那个球,而是陪伴着、守护着孩子,看着他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并在他遇到危险的时候,帮助化解他的危险。
所以,要想孩子拥有感恩之心,懂得孝顺、有责任心,就请父母收回泛滥的溺爱之心,而给予孩子真正的爱。
02控制欲强。
在《不好说特想听》的一期节目中,时尚公关天天讲了一件事:有一次为了拿下一个订单,要陪客户喝白酒,喝到胃出血,但这一切在没有这个节目之前,他都没有告诉过母亲。
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向父母求助。
亲子关系的基础是信任,当孩子遇到重大事情,不愿跟父母说,不再信任父母,那么,说明了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存在问题了。
而天天和父母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可从他的讲述中,可窥一二。
天天说,从小自己的房间的门锁被拆掉,门上留下两个洞,方便母亲时刻观察他在干什么;父母为了查手机,多次破译自己的手机密码。
即使,自己已经搬出去了,还被逼着在门锁上留下父母的指纹,以方便父母可以事先不打招呼的情况下,能进入自己的家里。
心理学家李雪说过: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在控制欲强的父母面前,孩子成了提线木偶。没有一点自主权,要不成为一个唯唯诺诺,毫无主见的,生活受父母主宰。一辈子依附于父母的人。
要不,在孩子内心对父母的怨恨越积越多,到他有能力后,会用极端的更为剧烈的行为抗议父母对他的控刻。
伦敦大学科学家在《积极心理学期刊》刊登的文章中提道:
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竟然与痛失至亲对人们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
与生活在较大支持且控制较少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相比,被父母管束过多的孩子并不快乐。
《父母平和,孩子快乐》书中说:“培养优秀儿童的秘诀在于引导,引导他们的情绪、管理他们的行为、发展自主能力,而不是试图对他们实施控制,希望让他们马上驯服。”
因此,要想孩子将来能够感恩的快乐生活,就请对孩子少些控制,多些引导和尊重。
03情感勒索
在《超级育儿师》的一期节目中,有个叫李卓卿的十几岁的女孩的妈妈,对待她不学习的三大招:离家出走、跳楼、离婚。
卓卿在妈妈的这三大招逼迫下,从开始的厌烦、生气,进而愤怒,情绪失控,冲上去打正在哭的妈妈。
在《情感勒索》一书中,提到第二种‘’自虐者”会将所有威胁内化,强调不让步,他们会对自己做出某种举动。
卓卿的妈妈就是属于情感勒索的第二种,但她的这种情感勒索,让母女的关系恶化,女儿不尊重妈妈,同时,女儿也受到伤害。
就如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唐娜曾在《情感勒索》一书中提到的一句话:
“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是最大的。”
在生活中,父母还有各种情感勒索的方式:
比如对孩子“冷暴力”:孩子不听话,就对孩子冷眼相对,不理孩子。
比如“表演悲情”:你不听话,把妈妈气死了,你可就没有妈妈了;比如对孩子“威胁恐吓”:作业要是写不完,就等着挨揍或不准吃饭……
这些情感勒索的手段,都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内疚、恐惧、罪恶感和责任感,试图影响和改变孩子,让孩子变得听话。
就如《情感勒索》一书中所说的那样:“许多控制者,会利用责任感、恐惧感控制对方,然后一起被困在恶性循环之中。”
父母用“情感勒索”,对孩子也许会短时间有效,但时间一长,就会像《超级育儿师》中的女孩卓卿一样,对待妈妈说的离婚,变得漠然,进而愤怒,最后把情绪洒向情感勒索的父母身上。
所以,作为父母,要及时走出情感勒索的误区,不要让孩子在父母那种以爱为名的控制下,不断被伤害,甚至“永世不得翻身。”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
所以,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我们一生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学习中进步,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