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928/14443069425.shtml都市快报见习记者张煜锌记者金晶首席记者俞茜茜通讯员沈文礼宋黎胜王蕊方序鲁青
马上就到春节了,朋友聚会、公司年会,好不热闹。亲朋好友相聚,免不了喝酒。这几天,医院接诊了不少喝酒喝出问题的,光上周五晚上短短3个小时,医院急诊科就接连接诊了8个急性酒精中毒的患者,7男1女,其中有4人处于昏迷状态。
一瓶红酒加毫升白酒30岁男子急性酒精中毒
30岁的小宋(化名),在城西一家科技公司上班。上周五,公司年会,同事们聚在一起,一高兴,不胜酒力的小宋喝掉了一瓶红酒后,又喝了毫升白酒。吃了差不多2个小时,小宋突然晕倒了,被同事紧急送到医院急诊科。
“小伙子送来的时候,身上吐得一塌糊涂,发出阵阵酸臭味,身体发冷,嘴唇发白,是急性酒精中毒了。”医院急诊科接诊医生说。
随后,医生马上对小宋进行输液、护胃、醒酒等处理。经过一个晚上的抢救,排除肝肾损伤、胃出血等症状后,到凌晨4点多,小宋终于清醒过来,转危为安。
“喝酒差点把命给喝没了,以后再也不敢这么喝酒了。”清醒过来的小宋,不好意思说道。
当天医院的,还有他的两位同事,都喝多了,身体不舒服。小宋是他们当中情况最严重的。“最近大半个月,我们急诊科每天晚上都会接诊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晚上9点多有一拨,这个时候是聚餐结束,12点多又有一拨,这个时候是KTV唱歌刚结束。我们急诊室的床都不够躺了。”医院急诊重症科主任张思泉说。
严重的急性酒精中毒可致人死亡
纯酒精致死量为-ml
“这几位患者都是典型的急性酒精中毒,俗称‘醉酒’。张思泉介绍,急性酒精中毒是指一次饮入过量的酒精或酒精类饮料,引起的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的中毒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状态)。严重者可累及呼吸和循环系统,导致意识障碍、呼吸、循环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大多数成人纯酒精致死量为-ml。
“小剂量饮酒,会出现兴奋状态,是因为酒精中的乙醇对脑有抑制作用,产生兴奋症状。而大剂量饮酒,会毒害小脑功能,引起共济失调,引起昏睡和昏迷。如果是极高浓度的乙醇,则会抑制延髓呼吸和循环中枢,引起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甚至呼吸衰竭。”
年底聚会多,如果身边出现喝完酒后昏迷的,该怎么处理?
张思泉给了以下建议——
1.取平卧位,解开衣领,清除口鼻内分泌物,如果正在呕吐,把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同时应严密观察呼吸节律变化,及时清理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注意保暖,对于体温低下、感觉寒冷病人可因地制宜采用相应的物品,如衣服、被服、毛毯等包裹病人身体,保持体温。
3.防止意外,醉酒状态下应有朋友或家属陪伴,适当限制喝酒者活动,防止外伤。
4.医院进一步处理。
张思泉再次提醒大家,从保健的观点出发建议限酒,由“少量饮酒”改为“酒,越少越好”。
每天喝1斤白酒
这两位喝酒“高手”
医院
这两天,39岁的翁先生躺在病床上不断叹息,懊恼不已,原来他也因为喝酒伤肝住院了。
翁先生家住杭州城北,做点小生意,平时喜好肉类、油炸类饮食,再喝点小酒。喝酒是翁先生多年不变的嗜好,而且他喝酒的“起点”颇高,早年间一开始就喝50度白酒,每天二两或四两,发展到现在每天要喝1斤白酒。
翁先生说:“不喝或少喝整天像抽了筋似的没力气、难受。”
就在一年前,他莫名其妙经常心慌、出虚汗,他想自己可能是压力大、太辛苦的缘故,还是照样喝酒,有时还加点量,美其名曰“压压惊嘛”!不过这似乎不起作用,心慌越来越频繁。
前段时间,翁先生觉得人没力气,手也有时不由自主出现轻微颤抖,感觉自己肯定是病了,医院,经过检查后,医生认为他得住院治疗。
“翁先生来时,反复心慌、出虚汗一年多,据了解,其喝酒已多年且酒量较大,就怀疑伤肝,一检查果然如此。”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杨丹红介绍说,“谷氨酰转肽酶高达U/L(正常值10-60U/L),B超提示脂肪肝”,被诊断为酒精性肝炎、脂肪肝、高脂血症等。
近段时间,在医院感染病科,像翁先生喝酒伤肝住院的有5位。医院急诊科也反映,喝个烂醉来看急诊的病人多起来。
杨丹红说,像翁先生这样,还算是万幸,若以后戒了酒及配合治疗,身体应该可以恢复。而另一位刘大伯就没那么幸运了。
这位刘大伯已80多岁,有40年的饮酒史,也是每天1斤白酒。最近因“腹胀、少尿2月”入院,检查发现他肝硬化,有大量腹水。经过护肝、降酶、利尿、补白蛋白、抗感染等一系列治疗才有所好转,腹水消退,于两天前出院。出院前,杨丹红对刘大伯千叮万嘱,以后别喝酒了,再喝性命都难保!
喝酒伤肝,还会致癌
限酒、限量,一定不能忘
“酒对肝脏是一定有损伤的,只不过具体到每个人有个体差异,有些人喝一杯就不行了,有些人酒量好,一瓶下肚没有问题。”浙江大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厉有名说道。
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低的就容易醉,活性高的就是俗称的“酒量好”。另外,还有一种乙醇脱氢酶,厉有名介绍,现在已经有测定人体内这一酶含量来评估一个人可否喝酒。这是因为,乙醇脱氢酶能促使乙醇转化为乙醛,而乙醛就是导致人喝酒后产生恶心、呕吐、昏迷的原因。
“喝酒伤肝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乙醇直接对肝细胞造成伤害;二是其分解产物乙醛产生的伤害。”厉有名认为,喝酒之所以有致癌的风险是因为,无论是啤酒、黄酒、白酒、红酒还是威士忌等各种酒都含有乙醇,乙醇进入人体后,会在乙醇脱氢酶(ADH1B)的作用下生成乙醛,再由乙醛脱氢酶(ALDH2)催化生成乙酸。在这个代谢过程中,乙醛会造成细胞中的DNA损伤或双链断裂,从而可能致癌。
厉有名劝诫大家,一定要限酒限量,“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只要两三年的工夫就会患上酒精性肝炎”,而酒精性肝炎会继续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他研究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公式,可以测测你离酒精性肝炎有多远:乙醇量(克)换算公式=饮酒量(毫升)×乙醇含量(%)×0.8。对一个有长期饮酒史的人(一般超过5年)来说,在排除遗传易感性等影响因素后,最后算出来男性≥40克/天,女性≥20克/天,即可视为酒精性肝炎的高危人群(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80克/天)。
在日常生活中,以50度的白酒为例,男性一次的饮酒量不应超过毫升/天(即2两/天),女性一次的饮酒量不应超过50毫升/天(即1两/天)。
喝酒吃一粒“解酒药”
有没有用?
最好的解酒法,其实是喝水
现在,很多人在酒桌上有自己的独门秘籍——“解酒药”。据市民周先生说,他一直在吃美国的一款护肝片,喝酒前吃两粒,喝酒时吃两粒,第二天起来就不像以前那么难受,也不太会吐了。
厉有名对这些所谓“解酒药”采取保留态度。“或许市面上能买到的这些保健品有一定的护肝、护胃作用,但目前从医学角度来说,尚未有真正的解酒药”。
浙江大学医学院药剂科副主任周权表示,所谓的“解酒药”,并不是药品。“而药品是接受过严格的有效性、安全性测试和研究论证的。”
他看了周先生在吃的一款“解酒药”的成分说明,上面标注有乳蓟草精华、胆碱、姜黄精华、乙酰半光甘酸、α-硫辛酸等,他分析道:“从组成看,理论上具有护肝作用。但有效性不知道,因为不是药品。”
厉有名提醒道:“其实,喝酒之后最好的解酒方法是多喝水,或者喝饮料,吃点水果。喝水能促进酒精正常排泄。”有些人可能会喝浓茶,但厉有名指出这一做法不可取,茶碱会引起机体兴奋,心跳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