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专科治疗医院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过度医疗拒绝难
TUhjnbcbe - 2021/5/26 1:08:00
治疗雀斑北京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我母亲年9月3日出生,年6月18日逝世,活到近95周岁,算是高寿。她生前供职于北京31中。去世后,我去单位办理抚恤事宜,工作人员对我说:胡老师走之前,在我们学校几百名教职员工中年纪最大。

母亲遗照

医院看病的人。医院很近,所以身体一有不适,医院。70岁那年,她左腿出了毛病,几经求医问诊,也不能恢复正常行走功能,没人帮助,医院了。

她只有我和妹妹两个子女。我和妹妹达成共识,医院。母亲70岁以后的25年里,医院,门诊也只有屈指可数的三、五次,不曾输液,就是针也没打过。母亲没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身体有什么不适,包括感冒发烧,我们都凭经验让她服些中成药。她是随着身体器官逐渐衰竭自然去世的。先是吃的饭越来越少,最后每顿只喝一两口奶。她在晚上睡觉中,停止了呼吸。我们打了,急救中心派医生做心电图,作了死亡诊断。

医院无缘,不是她的主动选择。客观上却有三方面好处:

一是本人延寿。医院,少不了输液,插管,或采用其他医疗手段,可能活不到这个岁数。

二是节省了公共医疗支出,节省了个人医药费用。母亲原是公费医疗,后改为社会医疗保险。医院的熟人,领取常用药,我拿单据到单位报销。医院的熟人退休了,医院看医生,便领不出药了。最后十几年用药,索性自费购买。好在她常用的白内停等药也不贵,每个月支出几十元。加在一起,也不如一次住院的自费部分。

三是亲人少折腾。如果母亲住院,我和妹妹两家不陪侍,也得探视。就是门诊,也得推着轮椅,楼上楼下一通跑。医院,免除了这些烦恼。

我医院的事,朋友们感到惊讶。他们继而认为,我们的选择是明智的,但一般家庭做不到。

我的岳母今年91岁。前几年找了一个养老院,条件不错,住了三年。她血压高,平日控制还好。有一次傍晚测试,高压。养老院让她吃了降压药,降不下来。养老院怕担责任,要求家属一定送她急诊。医院,通过输液,当晚血压降下来了。第二天出院后,又反弹到。因她并无不舒服感,我们决定把她接回家中,调养了几天,血压逐步下降到。

不久。她因腿疼走路困难,要求离开养老院。她认为,养老院内的温泉、娱乐等条件她都享受不了,不如回家,还能吃更可口的饭菜。她回到外地一个中等城市的家中,一人居住,请了保姆。她是离休干部,过去为了预防血管出毛病,医院。那座城市在世的离休干部不多,像她这样情况,医院欢迎。不论检查还是治疗,都不用考虑费用多少。

随着年龄增长,岳母的消化系统常出症状,比如胃返酸。医院,医生马上安排住院,静脉输液。第二天症状消失了。医生说,输液不能停,要求连输七天,才算一个疗程。出院后不久,返酸症状再度发生。小群让保姆用民间土办法,饭前先喝些面糊糊,再用中成药调理。症状慢慢缓解下来。

又有一次,她吃得不适,呕吐。到医院又是一通检查,发现血色素只6克。医生怀疑胃出血,不让她进食,不让她喝水。要给她输血,血型配不上,建议去北京治疗。于是妹妹连夜叫急救车,把她送到北京。路上颠簸,一言难尽。临时进京,医院急诊。重新一通检查,因为做无痛胃镜检查已排队一个月以后,高龄老人不做,就按胃出血对待,在重症监护室里,又输液,又输血。三天后,血色素上去了,要返回。医院要求不能停止输液,医院拒收,怕负责任。她前后折腾了十来天,不吃不喝,受了不少罪。她的症状,其实不符合胃出血现象,因为吐的、便的、都无血迹。血色素低的原因是什么?医院仍然说不清。小群的姐姐查资料,估计可能是老年性贫血,自我再生能力降低。回家后恢复饮水和进食,该吃就吃,该喝就喝。配合吃点药,到现在,她活得好好的。

老年人得病,寻医问诊没错,但要结合自己身体情况,多方咨询,全盘接受某一医生的诊治,有可能误诊。

我看有关报导,说中国过度使用抗菌素世界第一。采用高费用的检查治疗手段,恐怕也是名列前茅。我认识一个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他身体一向很好。体检时,说他80多岁的身体,60岁的心脏。但一次普通的感冒,进了高干病房就没出来。输液多了,脚开始肿。西医治疗期间,不接受中医会诊。他女儿悄悄带中医大夫来把脉,在家熬好中药带给父亲喝,脚肿就退了。仍不能出院,管子越插越多,最后不治而亡。

医院,一切就要由医生安排。病人和家属,想拒绝过度检查和医疗很难。医生提出做什么检查,患者只能接受。让你多用几种药,你还以为是对你负责。是药三分*,没有副作用的药不多。人到高龄,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合并症。我岳父也是因感冒,输液,肾功能急衰而去世。医院有赢利冲动,诊断治疗方式与医生个人收入挂钩,就会成为过度检查和治疗的强劲动力。医院。享受离休和高干待遇的人,把高于平民百姓的医疗待遇当作享受。子女也认为不吝惜医疗投入才是对父母的孝敬,医院的逐利动机,形成了过度医疗的合力。

医疗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救命的功能,也有杀伤的功能。同样一种病,找陌生的大夫看,是一种处理方式,找熟悉的医生咨询,可能会得到另一种建议。后者没有牟利动机,往往能够替朋友着想。

理性选择,才能趋利避害。有一些慢性病,一些没有致命危险的病,在家用温和的方式调理,医院差。特别是高龄老人,是顺其自然,追求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还是不计成本地延长寿命,已经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伦理问题和经济问题。陈小鲁在世的时候,曾经倡导通过生前预嘱,鼓励人们按照本人意愿,安排好生命的最后时光,以尽量自然和有尊严的方式离世。

避免过度医疗,现在的难点往往不在本人,而是在亲属子女达不成共识。一个人主张不惜代价治疗,其他人就不便再说什么。有些特殊情况,本人和家属也难以左右,比如晚年巴金,本文且不讨论。

丁邢

感谢支持!

1
查看完整版本: 过度医疗拒绝难